为推动人工智能与学术研究的有机融合,顺应数字化蓬勃发展的时代潮流和生涯发展需求,助力大学生数智化素质培养,在学术研究、论文写作、文献处理等方面提质增效,5月14日,地理科学学院在理工三号楼122室举办“学术AI多场景赋能研究生科研质效双升”专题讲座,特邀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部主任李晓辉担任主讲嘉宾,学院党委副书记代起君主持活动,本科及研究生各年级学生代表参加。


讲座伊始,李晓辉聚焦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常见问题,结合写作流程介绍了图书馆的AI服务功能。她指出,DeepSeek、智谱清言等AI工具凭借创新架构、低成本和高性能算法,展现了AI与学术场景融合的巨大潜力,预示其将深刻影响各领域研究。随后,她从科学研究范式的演进切入,分析从实验归纳到数据密集型发现的转变,强调AI深度融入科研的必然趋势,并由此提出“学术AI”概念——即利用智能技术重塑科研模式。李晓辉进一步以文献分析、论文写作等场景为例,说明学术AI如何优化研究流程,如智能选题推荐、文献精要提炼、逻辑框架构建等,从而提升研究效率与质量。

在具体应用层面,李晓辉重点剖析了AI研究助手对大学生的三重赋能:论文写作上,它可辅助选题、搭建大纲并提供文献支撑;研读效率上,能智能解析文献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突破理论障碍;学习发展上,则提供个性化资源推荐与学术指导,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研究能力。此外,她以研知科研平台为例,说明AI如何高效整合文献,助力综述撰写。然而,李老师也警示,AIGC的普及带来学术伦理挑战,如抄袭界定模糊、原创性受冲击等,呼吁学生严守学术规范,理性使用AI工具。讲座最后,她简要介绍了图书馆网站的AI服务入口及学术资源,为学生提供实用支持。

本次讲座深刻阐释了AI技术对学术研究的范式变革影响。通过智能选题推荐、文献解析和论文优化等功能,AI不仅提升了科研效率,更重塑了学术研究范式。在赋能学术创新的同时,我们也需警惕技术伦理风险,平衡效率与原创性的关系。AI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构建人机协同的新研究生态,既为学术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也对教育本质提出了全新思考。这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思维方式和学术范式的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