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地貌实习纪实
8月22日、23日,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实习队师生前往北戴河、大石河和吴庄开展野外实习工作。8月24日,实习队召开秦皇岛地质与地貌实习汇报总结大会
。
实习地点:鸽子窝和老虎石
实习目标:
1、学习海洋环境分带、海岸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2、认识波浪运动、海蚀与海积作用
3、了解现代海蚀地貌、古海蚀地貌
8月22日清晨,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北戴河鸽子窝公园,观察丰富的基岩海岸地貌。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观察到海蚀沟、海蚀凹槽、海蚀岩礁、海蚀崖、海蚀柱、波切台等地貌。
映入眼帘的是鸽子窝公园内的"鹰角石",这一陡峭的海蚀崖与区域性节理发育有关。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海蚀崖上可见到三组不同高度的海蚀凹槽。这显然都不是现代波浪侵蚀作用的产物,而是古波浪侵蚀作用的产物,是北戴河地区地壳运动的重要地质记录,反映该地区至少发生过三次构造抬升或海平面的下降事件,来表征海蚀阶地-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的展布特征。同学们绘制一幅从鹰角亭——鸽子窝一海滩的海蚀地形剖面图,来反映出古海蚀凹槽、海蚀柱和现代波切台等地貌特征。
随后,同学们到达老虎石公园,在周边的滨海公路上观察到大量古海蚀地貌。并在周边海滨,观察到典型的连岛沙坝地形。老虎石公园内的基岩成分是一套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的花岗质岩石,伟晶岩脉和石英脉频繁插入其中,局部可见角闪石等矿物组成的暗色包体。海蚀地貌的发育常常与岩石中成分不均一界面和断裂构造有关。
实习地点:大石河,吴庄
实习目标:
1、认识大石河上庄坨段的喷出岩分布特点以及河流地质作用及地貌演化过程,认识柳江盆地西翼地层的特点
2、观察吴庄背斜及伴生的褶皱与断裂构造体系,观察岩浆侵入与接触变质带现象。
8月23日清晨,实习队在基地集合完毕后前往大石河。为了更好地认识大石河河流地貌的结构特点,在老师们指导下,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了大石河河谷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剖面图。
首先实习队观察下侏罗统门头沟组地层的岩性及分布特点。该组的观察点位于上庄坨村北一间河边小屋的墙根到半山腰,主要的岩性为中﹣粗粒杂砂岩、粉砂岩、碳质页岩、砾岩、含砾粗砂岩等。
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在山海关的老龙头附近注入渤海。我们从上庄坨抽水站傍水崖后山鸟瞰大石河河谷,观察该地区的河流地貌总体展布特征。
随后,我们又对吴庄背斜及伴生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体系进行了观察。吴庄背斜分布于张赵庄、吴庄、花厂峪一带,呈南北向延伸,背斜核部出露徐庄组地层,受强烈挤压形成一系列褶皱和逆断层,两侧出露张夏组,长山组和凤山组地层;核部有祖山花岗岩体充填,受南北向断层影响,地层倾角变陡,甚至出现直立和倒转。在观察滑塌构造时,同学们了解到滑塌构造的形成可能与祖山花岗岩体的挤压作用有关,在褶皱的中和面以上部位受拉张应力,引起地层滑塌。
通过大石河—吴庄路线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大石河上庄坨段的喷出岩分布特点以及河流地质作用及地貌演化过程,认识柳江盆地西翼地层的特点,观察了吴庄背斜及伴生的褶皱与断裂构造体系,观察岩浆侵入与接触变质带现象。
8月24日,实习队伍全体人员在柳江地质博物馆汇报厅召开本次地质与地貌实习汇报总结大会,带队教师谢远云、郭令芬、孟杰、王艳茹出席会议。
会上,十七名学生代表针对实习的体验与收获作出精彩的汇报总结。各组汇报形式多样,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老师们依次对学生发言做出点评,对大家取得成果和进步提出表扬,同时也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指导意见,期待同学们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经评委老师投票,共选出六名汇报优秀同学以及五名活动实习感悟优秀同学,并为其颁发奖品。
随后,谢远云教授对本次实习工作进行综合点评。谢老师总结:在此次实习中感受到了年轻人的气息,体会到了年轻人的朝气。并且经过这次的实习,我们同学强健了体魄,锻炼了精神,既开阔视野,又拓宽了思路。野外实践教学作为地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秦皇岛地质与地貌实习永远是大家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带入到野外教学之中,以"提问﹣观察﹣思考﹣交流﹣汇报"的方式,锻炼了自身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难忘的暑期,我校地理人在河北境内一起跋山涉水、孜孜探索,践行着"地在脚下,理想如花"的院训。我们未来仍会在地理学漫漫长路上下求索、朝夕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