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野外实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2024年7月,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全体同学,在马大龙、张栩嘉、林琳、陈强、吴祥文五位老师的带领下,赴镜泊湖地区开展针对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的综合性野外实习。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野外实践调查,更加深入的认识自然地理要素的一般性质、特征、类型、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植被与土壤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加强对自然地理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本次野外实习也能够极大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空间观念、野外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入地协调观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观,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图1 实习老师对镜泊湖周边植被、土壤及其他环境因素进行讲解
马大龙老师讲授如何通过野外观察,准确、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植物形态学术语,了解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及分布规律,进一步丰富植物地理学的知识范围。林琳老师介绍了东京城镇地势西北高、南部低,东部低洼的地貌特征,并选取区域内剥蚀丘陵—四方山作为代表,讲授剥蚀丘陵的形成过程;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丘陵中阴坡、阳坡植被的差异性,掌握丘陵内部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张栩嘉老师结合农田区域及污染水质特征,使学生掌握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组分(生物、环境)、基本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功能和现状,同时加深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和发展的理解。陈强老师通过实际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了土壤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方法,并能够进行初步的野外土壤水分、土壤质地的判定。
在熔岩台地,通过实际观察与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初步掌握了旱生演替过程: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和草本植物阶段,并对各阶段的植被特征有所了解。同时,同学们通过俯身观察,加深了对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以及苔藓植物的认识。在充分了解旱生演替过程的基础上,通过细致观察地表土壤特征,明确了植被、气候、地形等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掌握了从裸露岩石表面及其风化物上低等植物着生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土壤的原始成土过程,并对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图2 熔岩台地旱生演替系列的讲解
图3 地下森林形成过程的讲解
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学生们切实观察到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与高草混生形成“高草灌木群落”,之后灌木大量增加,形成优势灌木群落。随后还观察到阳性乔木树种生长,逐渐形成森林,林下形成荫蔽环境使耐荫树种定居;随着耐荫种的增加,阳性树种在林内不能更新而逐渐从群落消失,并最终形成顶级群落。通过土壤剖面的调查,同学们初步了解如何鉴别土壤类型并熟知初育土的发生、形成及其结构特征;同时,通过土壤剖面的观察,同学们更加直观了解木本和草本植被覆盖下的有机质积累过程及二者间存在的差异。结合景区周围环境问题,同学们也充分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掌握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方法。
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带队老师精心组织和全体学生的努力配合下,本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圆满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踏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大门,同学们用地理人的眼光观察世界,真正做到学地理学览天下奇观,做地理人炼博大胸怀,在实践中温故知新,在研学中收获成长。
夜天遥看数千星,镜泊踏浪一船空。
田间稻花清清雨,山峰林草淡淡风。
梦溪载舟行知路,九州感知万物声。
地理学子多壮志,厚积薄发摘河星。